论文发表

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演进及其途径

发布时间:2025-09-01 15:22:00 点击: 6 发布:陈熙熙

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演进及其途径

1.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0  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产业学院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科教产教融合平台,既是教育功能的承载者,也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的承担者,基于产业学院赋能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实践演进,从一体化交汇点的角度,分析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的适切性,找准赋能途径,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关键词] 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83-33 [收稿日期]2024-12-30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产业学院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科教产教融合平台,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合高地,既是教育功能的承载者,也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高地的承担者。产业学院着力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孕育智能、绿色、高效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致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通路的卡点、堵点,实现三者有效贯通、融合发展、良性循环,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开辟了新领域新赛道。

一、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的现实演进

(一)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1978-2011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巨大变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889月,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提出,通过教育塑造人才资源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愈发对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1995年,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在同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科教兴国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自此,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002年,《2002-2005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2007年,国家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为三大国家基本战略,并写入党章和十七大报告。之后相继颁布系列重大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科技进步、教育改革、人才发展方面的行动路径[1]。这一时期,我国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统一谋划、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政策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与联动定位,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快发展。但三者并未走上融合发展之路,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相互割裂依然严重,各项工作尚未形成合力,优质资源难以在独立赛道之间形成有效配置,平行发展制约协同效应,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频出,亟需多主体协同发力、整合多种资源、重构知识体系,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体解决这些重大而复杂的超科学问题[2]

为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经济建设发展的产业人才,解决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问题,产业学院应运而生。1988年,覃晓航在一篇针对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创办一所产业学院[3]。但这里的产业学院并非现在我们所熟识的产业学院,实质上是职业技术学院[4]。随着《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国家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兼具教学、经营、社会服务等功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成为产业学院的萌芽形态[5]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联合创建了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6]。这是产业学院作为产学研结合组织实体的第一次出现,超出了狭义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范畴[4],发挥了产学研合作的整体规模效应,以互动和双赢为模式,推动着校企双方在深层次的共同发展[7]

(二)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是新时代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2012年至今)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全面部署,使三者在全领域、各要素上逐步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融合关系,正式进入一体协同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的这一理念引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框架中。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这既是党中央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谋划,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三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在新发展格局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8]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亟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急需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依托新兴科教产教融合平台产业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开辟了新赛道。近年来,我国多次出台政策文件,大力推进依托产业学院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为当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注入新动能。2017年,国家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依托或者联合职业学校、高校设立产业学院,这是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产业学院。此后教育部等部委相继颁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均提及依托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养产业紧缺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9]首次以国家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产业学院的功能和性质,以及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教师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管理体制机制七个方面明晰了具体建设任务,为今后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指明方向、规范路径,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进入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的新阶段。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10]202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培养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同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瞄准农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农林类现代产业学院。[11]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国家接续出台系列重大文件,大力加强了高等教育依托产业学院培养各行业产业急需人才力度。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强调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30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专业性(行业特色型)高校进一步提高特色化办学水平。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通过中职、高职(含职教本科)学校、普通本科等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随着国家系列重大文件政策出台,产业学院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取得很大进展。2021年,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启动了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立项50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东南部沿海省市紧跟国家步伐,率先开展了国家、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截至目前,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主动对接省内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共建有285个产业学院,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联盟,发布《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共识(广东共识)》,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广东品牌。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省共同举办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峰论坛,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目前加入联盟的长三角区域本科高校已达110余所[12]2021年起,教育部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宁夏面向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人才需求,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葡萄与葡萄酒等16个现代产业学院,年招生规模达1万人[13]。贵州省以校企双元育人为着力点,大力支持校企共建二级产业学院,培养产业急需人才7000余人,推动职业教育与本土大型国有企业、当地园区联盟联结,实现职业教育与省内主导产业、城乡融合发展联袂联动[14]

一直以来,产业学院以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为核心,整合校、企、行、政等多主体资源,以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向深层次融合,培养了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智能、绿色、高效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赋能国家科技事业、教育事业、人才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新时代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发展的适切性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三者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需要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当前,高校作为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项工作的聚集地,仍存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发展脱节的现象,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育,在职称评定和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一味追求科研业绩,而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无法打造高质量师资支撑教育功能,培养的学生也就不能满足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而引发就业难、就业差等问题;也有部分教师在科研上选择躺平教师不搞科研,就没有自己的观点,也就不会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就无法了解最前沿的知识、理论、技术、成果,面对企业抛来的问题无力解决、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些教育、科技、人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直接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衔接互促、良性循环,亟需能够平衡推进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体平台,耦合资源、打通堵点,让各项优质资源在各环节间顺畅流动,为发展一体化战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教产教融合教育实体,集聚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力量共建共享,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通过校企导师联合授课指导,提升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教育教学实战性,培养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劳动者。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留用企业,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营销,同时,企业依托产业学院引入高校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建立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速企业技术攻关与高校科研成果实地转化,形成师生共同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局面。打通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科技的循环通路。同时,依托产业学院,将产业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修订原有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不适合经济产业发展的部分,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性,促进科技反哺教育,继而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依托产业学院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栖息地,通过人员流、知识流、物质流在教育、科技、人才间动态交换、畅通流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一体融合发展。

 

1  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循环发展

 

三、产业学院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途径

产业学院集聚政府、高校、企业多元主体联合发力,向产业学院持续输送人力、资金、信息、知识等能量,保障专业教育实战化、人才培养复合化、科技转化高效化,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增效。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打造育人高地。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先导和基础,是创新型国家生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发展潜能为目标,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入教、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以项目制为导向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政企学研合作模式,打造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境,促进课程教学对接技术发展、人才培养融合产业需求,提升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构建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是教育生产和人才创造的水源”,是加快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催化剂。产业学院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坚持四个面向,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与企业双向科技资源,依托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孵化等工作,实现高校应用科学研究成果有效转化落地,直接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提升产学研协同服务产业能力。打通纵向创新链,构建横向交叉链,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衔接,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5]

面向人才强国建设,实现人才富集。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动力。产业学院聚焦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发展需求侧精准对接,富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人才资源。打通高校企业人才双向流通渠道,通过产业学院引进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加速技术攻关与科研成果实地转化;选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企业导师,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专业性、职业性的高质量复合型教学团队。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更新课程内容,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基金项目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23年度软科学研究专项区域产业学院赋能河北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3557625D,主持人:乔潇);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利益相关者视域下产业学院社会认同度的提升策略研究利(项目编号:202402167,主持人:乔潇)

作者简介乔潇(198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高级政工师,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宇学,陆九天.强化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J].科学社会主义,2022(06):42-47.

[2]张德祥.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1-8.

[3]覃晓航.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试探[J].广西民族研究,1988,(02):39-45.

[4]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69+74.

[5]刘奉越,王冰璇.我国产业学院政策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3(07):3-10.

[6]陈樱之,谢兆黎.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探索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产业学院功能纪实[N].浙江日报,2007-06-13(16.

[7]俞步松.关于营造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学院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03):41-42.

[8]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171526.

[9]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8-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11]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22-1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12/t20221207_1023667.html.

[12]教育部简报.江苏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3-03-1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

[13]教育部简报.宁夏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3-06-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62/202306/t20230612_1063903.html.

[14]教育部简报.贵州省探索创新六双路径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11-0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211/t20221109_980668.html.

[15]周坚.奋力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高地[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1.


 

The  evolution and approac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mpow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industrial colleges

Qiao Xiao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 Industrial college as the emerg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fusion platform in recent years,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education function, is also the undertaker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ighland, based on industry college can assig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tegr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intersection, analysis of industry college can assig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fitness, can assign way, for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pen up new track.

Key words: Industrial college; empower;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未命名__2025-09-01+15_22_49.jpg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