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分析

发布时间:2025-08-28 15:22:08 点击: 4 发布:陈熙熙

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分析

孙志荣,战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1

[摘 要]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制、社会风气、学校管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陷入了价值危机。本文在原有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社会”、“经济与文化”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解决策略,旨在将劳动教育回归其育人的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本文力图构建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危机;教育体制;个体发展;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92-24 [收稿日期]2025-02-28                                                         

 


一、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深度剖析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应承载着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的偏离

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本应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然而,受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了严重偏差。人们往往将劳动视为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的行为,这种观念导致劳动教育在现实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追求高学历、高职位,而忽视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进一步加剧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

(二)教育内容的脱节

劳动教育内容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内容往往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一方面,传统劳动教育内容过于陈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新兴劳动领域和劳动方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劳动教育内容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教育内容的脱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也制约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实践方式的僵化

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应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往往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劳动方式,如打扫卫生、种植蔬菜等,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一些学校过于强调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导致劳动教育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二、个体与社会: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探析

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出现,不仅与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有关,更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以下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

(一)个体层面的矛盾

在个体层面,劳动价值观的扭曲是导致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受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人将劳动视为低贱的行为,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职位高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了错误的劳动观念。同时,一些家长也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价值观的扭曲。

(二)社会层面的矛盾

在社会层面,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劳动、重分数轻能力等问题。这种体制导致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也导致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和设施设备,进一步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社会风气的浮躁也是导致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社会普遍追求快速成功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风气的形成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也制约了劳动教育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普及。同时,社会风气的浮躁也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方面的作用。

三、经济与文化:劳动教育价值危机的出路探索

面对劳动教育价值危机,我们需要从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出发,探索解决之道。以下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为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需要强化其实践性。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过程、感悟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和社区劳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家庭劳动和社区劳动的实践锻炼,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创新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了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一方面,学校应打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的束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劳动教育内容。例如,可以引入新兴劳动领域和劳动方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可以开展劳动美学教育和劳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兼职教师,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应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管理和评价,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学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应积极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和竞赛,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

(四)坚持文化引领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文化引领和精神激励是激发劳动教育活力的有效手段。为了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需要坚持文化引领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劳动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同时,应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劳动理念和劳动文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设立劳动奖学金、优秀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评价和反馈机制建设,及时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和进步表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结语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危机。为了破解这一危机,我们需要从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探索解决之道。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坚持文化引领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霞.培塑新时代生态人:新冠疫情引发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兰州学刊.2020,(3).DOI:10.3969/j.issn.1005-3492.2020.03.002 .

[2]程从柱.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20,(9).30-36.

[3]张庆熊.论生态价值的首先性及其生存论根基:对价值理论奠基问题的哲学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19,(5).

[4]温莲香.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概念的生态维度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2,(5).


 

Analysis of the Value Crisis and Solution of Labor Education

Sun Zhirong, Zhan Ying

Nant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due to the intertwined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social atmosphere, and school management, it has fallen into a value crisis.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value crisis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reality and ideal",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culture". Based on this, more detaile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return labor education to its essenc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ity and innov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struct a labor education syste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Value crisis; Education system; Individual development; Cultural guidance

未命名__2025-08-28+15_28_33.jpg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