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以苏轼诗词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5-08-25 10:35:50 点击: 9 发布:陈熙熙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以苏轼诗词教学为例

杨虹艳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职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苏轼诗词教学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旨在探索一种既符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又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教学模式。通过对苏轼诗词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的分析,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政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苏轼诗词;人文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81-99 [收稿日期]2025-01-21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政素养的重任。苏轼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人文内涵,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背景

《苏轼诗词》是一门面向职业本科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通识选修课程。该课程以苏轼的诗歌作品为依托,通过对其文学创作历程的分析,引领学生深入领略苏轼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滋养和人文关怀。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其思政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因此,将苏轼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旨在通过深入学习苏轼诗词,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人文素养。具体目标包括:一是通过学习苏轼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通过学习苏轼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三是通过学习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上,我们注重将思政元素与苏轼诗词的文学特点相结合,从社会政治、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结合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讲解其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二是通过分析苏轼诗词中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三是结合苏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探讨其诗词中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格魅力。

四、教学模式与实践策略

(一)教学模式设计

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延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明确目标、内容导入、学生自学、学生展示和教师点评五个环节。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诗词背景;在课中讲解环节,教师结合苏轼诗词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讲解;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布置相关作业或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实践策略与方法

1. 融合思政元素与文学特点

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将思政元素与苏轼诗词的文学特点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价值。同时,结合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讲解其诗词中体现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升《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开展课堂互动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强化实践环节与拓展学习

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和拓展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写作比赛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分析

1. 学生思政素养参差不齐

由于院校学生的思政素养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思政元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思政元素与文学特点融合难度大

将思政元素与苏轼诗词的文学特点相结合是《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点。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对策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职业本科院校应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研究,推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职业本科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将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师的教学激励和职称晋升等挂钩,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

六、教学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实践成效

通过实施《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苏轼诗词中的思政元素和人文价值;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与苏轼诗词的文学特点相结合;三是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得到了推动,为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教学反思与展望

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文学特点而忽略了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讲解;部分学生在课外拓展和实践环节中的参与度不高;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工作,推动《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探讨,深入分析了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实践策略。通过实施《苏轼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人文素养,推动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霍广田,李颖馨,王瑶."00"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状况调查分析[J].青少年学刊.2022,(3).

[2]王文龙,李志浩.基于价值认同视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

[3]逯行,黄荣怀.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教育社会实验的演化及其价值回应[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1).[4]金小波.科技与文化融合视角下展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br>——以中国科技馆为例[J].学会.2022,(4).

[5]张海军.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1-26.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Su Shi's Poetry Teaching as an Example

Yang Hongyan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jiang Huzhou 3130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eaching of Su Shi's poetry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aim i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tha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laws of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teaching, but also achiev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By analyzing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 Shi's poetry, combine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of university Chinese cours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Key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 Chinese; Su Shi's poetry and prose; Humanistic literacy; practice

未命名__2025-08-25+10_37_25.jpg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