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解析儒家孝道文化:意义、挑战与当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5 10:33:39 点击: 9 发布:陈熙熙

解析儒家孝道文化:意义、挑战与当代传承

陆秋羽,胡兴莉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 要]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深度融合、传统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儒家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解析儒家孝道文化的丰富内涵,考察其在现代家庭、教育及社会生活中的多元意义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尽管儒家孝道文化在当代面临一定困境,但在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和借助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儒家孝道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结论指出,应高度重视儒家孝道文化的当代传承,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创新传播与教育手段,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推动孝道文化在新时代持续发展并充分彰显其价值。

[关键词]儒家;孝道文化;当代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48-18 [收稿日期]2025-02-26                                                 

 


一、儒家孝道文化的内涵解析及当代价值

(一)儒家孝道文化的内涵解析

儒家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尊崇与侍奉。其内涵丰富,可从“敬亲”“忠君”和“立身”三个维度进行深入阐述

1、敬亲

儒家孝道思想中,对父母的奉养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是行孝的基础,子女有责任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然而,《论语》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清晰地表明,敬亲才是儒家孝道文化的精髓。

真正的敬爱要求子女对父母怀有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仅要在言语上保持尊重,更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体现关怀,例如尊重父母的意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悉心的关怀。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表达真正的敬爱之时,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时刻保持这种“爱”,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怀着一颗热忱之心,尊重和照顾自己的父母。

2、忠君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儒家孝道思想将对“父亲”的崇敬延伸至对“君主”的崇敬,进而将孝亲延伸为忠君。“尊尊”“亲亲”等我国的宗祠文化提倡孝道思想,后来逐渐衍生为“孝悌”和“忠义”,并且人们将忠君观念纳入祠规、宗谱和祖训中,以此约束宗族中人遵循王法,尽忠守孝。[2]

在现代社会,“忠君”的内涵转变为要求社会成员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与理想,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3、立身

立身是儒家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个人也应当保持良好言行,体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和对自强不息品质的着重培养。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1]

立身行道是儒家孝道中孝的终极阶段,它倡导人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而为之奋斗。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坚定志向、自强不息”的理念高度契合。[2]

(二)儒家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

1、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民族的精神根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各类传承弘扬国学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层出不穷。儒家孝道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高尚情操与传统美德,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谦卑仁爱、守礼敦厚的精神风貌。[2]创新传承儒家孝道文化,不仅能够使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更有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儒家孝道文化强调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传承和发扬儒家孝道文化,能够有效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儒家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等社会公德,例如,《孝经》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1]以及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都传达了由爱自己亲人推广到爱众人的思想,这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推动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儒家孝道文化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等美德。践行这些美德,有助于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践行孝道,个人能够将外在的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从而自觉纠正和改善自己的言行,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同时,培养个人仁、义、礼的品质,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层次。[2]

二、儒家孝道文化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创新路径

(一)儒家孝道文化面临的发展困境

1、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冲击

传统“孝道”文化依托于封建社会的传统小农经济和盛行的家族宗法制,作为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的工具,以其独特价值维系着家族发展。但随着社会的更迭与发展,传统“孝道”已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的思想取代了传统的大家长式的封建专制思想,传统“孝道”的发展在现实环境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发生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彼此之间的文化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交融、碰撞,与此同时,许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的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并且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家庭伦理思想受到重创。受西方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影响,如今部分子女过分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行为凸显,将孝道抛诸脑后,不赡养父母、为争父母财产对簿公堂、“啃老一族”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传统“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面临极大挑战。[4]

2、“孝道”文化婚育观的淡化

受经济社会发展和西方思想影响,传统孝道观念在现当代逐渐淡化。近年来,西方的自由、人权、个人主义等观念冲击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当代青年更加注重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与老一辈的婚恋观和生育观不同。有数据显示,针对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的思想观念,仅有11.9%和38%的人认可。由此可见,“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青年人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愿望极为强烈。[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一代经济实力和独立能力增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父代控制子代的经济手段减弱。在社会生活负担和赡养老人的矛盾影响下,子女难以尽心尽孝。尽管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国家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例如通过宣扬传统经典,鼓励人们了解和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等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孝道观念仍在逐渐被淡化。[4]

3、“孝道”文化的教育边缘化

在当代社会,家庭依旧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亲子关系仍是个人无法自由选择和人为解除的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支撑“孝”生存的基本客观条件并未消失。

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对孝道的客观理性认识,文化依旧作为封建糟粕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了解孝道文化的不同途径占比各不相同,以纸质传媒为主要了解途径的人数占比为33.33%,以网络信息为主要了解孝道的人数占比为47.62%;且开设有关孝道理论文化高校仅占比14.29%,同样只有14.29%的高校开展过孝道理论文化相关联的实践课程。[13]这说明社会对于“孝道”文化的正向宣传仍较为欠缺,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学生的孝道教育,“孝道”文化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

(二)儒家孝道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1、加强社会层面的引领作用

1)积极探索多种养老服务模式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5]是我国目前的主流养老模式。但在当今社会,养老领域问题突出,存在“子女在工作与照顾父母之间难以兼顾”“养老院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费用昂贵、远离入住者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有学者提出,居家养老的方式将会成为我国未来主要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一种全方位社会扶助养老模式,家庭是该模式的基础,由政府、企业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凭借城乡社区的资源,以社会保障制度为骨架共同构建。其优势在于成本较低、节约资源,且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安全感。不过,这一养老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养老机构融资困难、“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等。因此,我们需通过“加强扶持政策”“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等途径,并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医疗’居家智慧养老模式”等新型模式,推动居家养老的科技化和可持续发展。[2]

2)发挥新兴媒体的宣传作用

新兴媒体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计算机、无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作为新时代流行的传播媒介,新兴媒体对儒家孝道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积极作用和效果。[2]

手机作为新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发挥着独特作用。可利用手机媒体中的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传播与弘扬儒家孝道文化,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采用新兴的快节奏信息方式,让人们对其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形式,不能一味追求新颖而违背孝道文化的真正内涵。因此,官方部门或社会公益组织可创建相关微信公众号,推送或转发孝道相关的影视作品、经典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解读孝道历史文化知识,让更多人正确了解和关注儒家倡导的孝道。

2、积极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1)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教育

“孝”虽多源于内心,但后期教育对“孝”的培养也至关重要。针对“孝道”文化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学校德育教育可适当融入“孝”文化。例如,在德育中融入尊敬教育,可借助包含深刻孝道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例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老师与父母所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学会表达对老师和父母的感谢,以此来培养学生从内心出发,做到尊敬父母、尊敬师长。

2)开展孝道课外主题实践活动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能够沉浸式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因此,积极开展有关孝道经典著作的读书活动,在促进当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能渗透孝文化的传播。例如,阅读《论语》,可让当代青年学生知礼、懂礼、信礼、行礼,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信念,能促进青年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进一步探索,促进青年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理想价值。[2]

3)培养形成以关爱为核心的新型孝道文化[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阶段的新的历史定位。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们逐渐对自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追求,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逐渐转变为了“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意味着人们在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扩展。新时代是平等、自由、公平、法治的新社会,因此,孝道文化也具有了新的意义与表现形式,通过积极倡导建立以关心关爱为核心的新型孝道文化的方式,从家庭到社会各个方面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幸福感。

作为子女,应积极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比如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或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子女多回家看看,从而在生活和情感需求方面,使老人得到应有的满足,使他们老有所乐。同时,作为父母,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关心和理解自己的子女,面对子女们高强度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状态,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传统孝道绽放出了新的色彩,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现代传承的同时,构建和谐幸福的现代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衢州学院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诗画南孔,育儒于外”(20221148804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秋羽,女,汉族,浙江,本科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胡兴莉(通讯作者),女,汉族,黑龙江,博士,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2]赵雪.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传承研究[D].渤海大学,201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3.

[4]刘江涛.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困境及现代转型研究[D].延安大学,2019.

[5]卫东,李爱.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东岳论丛,2022,43(09):96-103.


 

Deconstructing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Modern Inheritance

Lu Qiuyu, Hu Xing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uzhou University, 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value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l pathways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examines its multifaceted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dilemmas within modern familial, educational, and social context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despite facing certain challenges in the modern era,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continues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social harmon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rough deep integration with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via new media platforms,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can regain vitality and relevance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concludes by emphasizing the imperative to prioritize th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systematically excavate its philosophical essence, and innovate transmission and educational methodologies. Such efforts will enable this cultural tradition to better adapt to modern societal demands, provide a solid spiritual foundation for social harmony, and ensure its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value manifest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 Confucianism, Filial Piety Cultur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Developmental pathways

未命名__2025-08-25+10_34_51.jpg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