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5-10-13 17:38:13 点击: 2 发布:陈熙熙

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姬培珍,林悦慎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湖州313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本文旨在探讨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分析当前学校教育中非遗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揭示了学校教育对于非遗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非遗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学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74-69 [收稿日期]2024-12-26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因此,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们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人类精神追求。通过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三、学校教育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角色

(一)传承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人,而学校教育则是培养传承人的重要阵地。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师资培训,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其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同时,学校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提高传承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的培养

学校教育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不仅要培养传承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非遗传承与传播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三)非遗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在非遗教育中,学校教育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同时,还可以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将非遗教育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四、当前学校教育中非遗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足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关于非遗的课程设置普遍不足。一方面,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专门的非遗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操作和体验环节。这种课程设置方式难以满足非遗传承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师资力量薄弱

非遗教育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从事非遗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讲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

(三)传承方式单一

当前非遗的传承方式大多依赖于口头传授和师徒传承等传统方式,缺乏现代化、多元化的传承手段。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教育在非遗传承中应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如数字化传承、网络传承等,以提高传承效率和传播范围。

(四)文化认同缺失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深,导致部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的缺失不仅影响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也阻碍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学校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非遗教育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非遗教育,学校应适当增加非遗相关课程的比重,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同时,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教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和体验环节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非遗教育的质量,学校应加强对非遗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具有非遗传承背景的教师或专家来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现有教师进行非遗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非遗教育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三)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在非遗传承中,学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以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还可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工作室等实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

(四)加强文化教育引导

为了增强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展示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采;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六、案例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以某中学为例,该校在非遗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通过开设非遗教育课程、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工作室等实体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等多种措施,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在课程设置上,该校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并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和体验环节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该校还邀请了具有非遗传承背景的教师或专家来授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传承方式上,该校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例如,该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同时,该校还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和工作室等实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传承效率和传播范围,也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文化教育引导上,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该校还举办了多场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展示了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促进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七、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非遗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以及加强文化教育引导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研究,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手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郝亚丽.以地方文化拓展美术课程资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DOI:10.3969/j.issn.1674-9286.2012.11.069 .

[2]张卫民,董文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J].装饰.2006,(11).

[3]尹少淳编著美术教育学新编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 Peizhen, Lin Yueshen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jiang Huzhou 313000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common spiritual wealth of mankind, carries a rich historical memor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education for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 and emphasize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school educ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dissemination; cultural identity

未命名__2025-10-13+17_38_47.jpg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