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分析
程国权,吴 真
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以及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23-47 [收稿日期]2024-12-04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特定教育思想和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有系统的教育模式。它涵盖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考核方式以及资源保障等多个方面,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在不断地深入。然而,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文将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优化策略。
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定位,导致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个性和针对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以国家宏观发展的要求为依据,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对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差异性。这使得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较为突出。首先,通识课程过多,专业课程比例不合理。通识教育虽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过多的通识课程会挤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同时,专业课程的内容过于专业化、学科化,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过分依赖课件内容,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笔试、口试等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管理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评价体系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大多数高校采用“评聘分离”、“评优挂钩”、“以科研促教学”等方式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但这些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基于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专业评价和管理。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三、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对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差异性。同时,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投入。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
针对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首先,应适当减少通识课程的比重,增加专业课程的比例和内容深度。同时,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高校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和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针对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管理的问题,高校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应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其次,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和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我们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名梁.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跨国公司企业大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7,(15).
[2]彭红玉.本土企业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启示--以华为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7,(10).DOI:10.3969/j.issn.1671-9719.2017.10.025 .
[3]吴峰.企业大学:当代终身教育的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3).DOI:10.3969/j.issn.1671-9468.2016.03.011 .
Based on the problem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mode
Cheng Guoquan, Wu Zhen
Shaoguan University, Guangdong Shaoguan 512005
Abstract: As the core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he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mode, including the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the lack of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optimiz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alent training by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上一篇: 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下一篇: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